思想力夏令营的教育方式

思想力夏令营

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现在,很多老师在工作一二十年后,开始注意到: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了。
    然而,不是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这个“慢”的。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曾提出“多快好省”和“大跃进”,无视现实,违背规律,造成一场大灾难,民族大伤元气。到上个世纪80年代,又有过一个短暂的“大干快上”(被称作“洋冒进”),也吃了不少苦头,所幸没饿死人。教育上的冒进也不止一次,特别是近十年,由于“教育产业化”,学校的衙门化,浮躁之风甚炽,动辙便是“一年投入,二年见效,三年报成果”。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获多少粮食,更是吹不得的。
    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我看到一些学校的育人口号,感到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的误解。这些口号往往空洞无物,大而不当,我不一一列举了,读者去看各校的大门上,大楼上,招生宣传材料上,报刊的吹嘘报道上,等等,到处可见。
    不能仅仅为了提一个眩目的宣传口号,就可以违背基本的教育常识,违背教学的规律,不顾学生的实际。我甚至有些担心,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这类大而空的语言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以为在中国,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像推销商做广告一样夸大其辞,不负责任?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都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从事的学科呢?同样,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的学习任务全压在这三年完成。你看,学生已经很疲劳了,你仍然逼他加班加点,非得把三年的教学内容让他一口吞下去,好像他明天就要告别世界了,好像天底下的教师只剩下你一个,香火只剩你一炷,你不能让学科绝种,仿佛世上其他人全是一无所知的笨蛋……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高中阶段各有五百多节,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生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急于把所有的东西灌给学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我只记住了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里是不要“多”,我们中国化的理解:放得也不能太“快”。放得太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
    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曾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当时并没有实质的转变,而这些学生成人后心智健康,很正常,有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所有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 国内冬夏令营
  • 国际游学
  • 周末活动
  • 亲子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