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教育观念分歧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阳光少儿夏令营

我们不难看出个别孩子在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矛盾交织中已经出现双面型人格,既有温和阳光、聪明活泼的一面,同时又有情绪不稳定、粗暴任性、自私冷漠的一面。

     阳光心智拓展夏令营小编了解到,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否和谐,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脾气、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

    我在平时做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夫妻发一些牢骚,有意无意指责对方,比如:对方如何不配合自己的教育,如何和自己唱对台戏,如何当着孩子的面来否定自己做法,甚至有的还怒目相视,吵的脸红脖子粗等等。
    不知道那些发生意见分歧的夫妻,他们想过没有,在意见分歧的夹缝里,孩子处于什么角色地位,什么样的心情,又如何看待爸爸和妈妈的吵吵吵闹闹。不可否认,这些分歧和矛盾产生时,做为父母来讲,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正在伤害着孩子,或者正在把孩子引向一个错误的成长方向。
    第一部分:夫妻观念分歧主要体现
    一是夫妻双方都不懂家庭教育,教育以妻子为主,妻子掌握教育的方向。
    案例:小洁今年六岁,爸爸和妈妈非常爱她。小洁生性活泼爱动,性格有点像男孩儿,经常会在家里搞的一团糟,玩具扔的满地都是,墙上乱写乱画,写作业时坐不住,注意力很难集中,小洁晚上不能按时睡觉,早晨不愿意起床,看动画片无节制。而每当妈妈看到女儿这些表现时,便会大声训斥,试图让女儿安静下来,但是效果甚微,小洁的安静和老实也仅持续很短的时间便又故伎重演了,这时妈妈又会再一顿怒火发作。再看小洁的爸爸,每次总想试图制止妻子的咆哮,每次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每一次努力都会换来妻子怒火和指责,面对妻子的暴躁脾气,小洁爸爸无可奈何。
    像这种案例在很多家庭中都有存在,即便很多妈妈没有像小洁妈妈这般暴躁,也基本很难接受丈夫的建议和规劝。因为在这种家庭里,妻子拥有强势地位,在家里说一不二,尽管丈夫可能会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根本没有实施的机会。当然,造成这现象的根源是夫妻双方都不懂家庭教育,如果丈夫懂一些,调整了家庭关系和矛盾后,教育分歧会有所减轻。
    二是夫妻双方都不懂家庭教育,丈夫性格粗暴,动辄否定妻子的教育方法。
    案例:十岁的阿明,爸爸是一位企业员工,妈妈是一位公交车司机。阿明妈妈每天工作很忙碌,教育阿明的任务有一多半的时间由爸爸来完成。阿明妈妈是一位性格温和的女性,在教育方面主张儿子自由成长。然而阿明爸爸不这么认为,他主张“不打不成器”,这种思想支配下,每每看到阿明有一些小毛病,或者做错了事,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免不了被爸爸一顿打。时间长了,小明非常害怕爸爸,只要爸爸在家,他就感觉惶惶不安。阿明妈妈看到儿子这种心里状态很是焦急,尽管曾经参与对儿子的教育,但是阿爸却经常否定妻子的教育方法。
    像这种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为母亲教育仍然是家庭教育的主流。但是这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父亲的粗暴给孩子的不是改掉了坏毛病,而是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母亲教育的参与被父亲否定后,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孤独,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孩子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对立情绪,无形中转嫁到孩子身上。
    案例:小军是一位12岁的男孩儿,他很不愿意在家里呆着,因为爸爸和妈妈经常吵架。每次大人吵架都会让军感觉到很烦燥,特别在写作业学习时,一听到吵架的声音,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有时想折断笔,撕了作业本。更有时他想大喊,发泄心中的郁闷。小军的爸爸和妈妈全然没有注意到儿子的心理感受,照旧每天像斗红了眼的鸡一样,谁也不让谁。每次吵完架后,小军都感觉到爸爸和妈妈有气没地方撒,就撒在自己身上,不是怪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怪自己这做不好,那做不好。
    像上述这个案例,在很多家庭里也都存在,夫妻双方因为琐事吵架,全然不注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只管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过足了嘴瘾,甚至疯狂地拳脚相加,这种失去理智的行为,往往会让孩子从心里留下烙印,对孩子将来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孩子冷漠、打架、斗殴、缺乏同情心等。
    四是夫妻双方有一方懂教育,但常常被另一方的负面教育所抵消。
    案例:八岁的阿敏,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做为老师而言,阿敏妈妈还是相对要懂一些家庭教育的,所以从阿敏很小时便采取积极主动的教育,然而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显现出来,比如阿敏爸爸经常在家里说脏话,经常带朋友回家打麻将,经常早晨睡懒觉,对阿敏的学习不管不问,甚至认为学习没啥用等等。当父亲负面榜样作用被女儿模仿后,阿敏明显感觉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和好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吃力了,阿敏妈很是焦虑。
    这种案例在很多家庭常有,父母的榜样作用,特别是负面的榜样作用,常常让另一方正面和积极的教育被抵消,有时甚至会让夫妻关系出现矛和裂痕。
    五是在重组家庭中,因为血缘关系出现的教育观念分歧。
    案例:十四岁的方方,爸爸和妈妈因为感情不合离异了。方方跟着妈妈进入一个重组家庭。妈妈再婚后,方方感觉新家总有陌生感,他对继父一直从心里无法接纳,尽管继父总试图和他接近,并且对他也很好。面对这种情况,方方妈妈感觉很无奈,一方面她既想教育和引导儿子接纳继父,另一方面又想让儿子的继父加入教育行列,但现在的情况是两方面都不如意。时间长了,看到儿子的学习成绩急转直下,孩子的逆反情绪也与日俱增,并且还迷恋起了网络游戏,常往网吧里跑,这时方方妈便对方方继父心生埋怨,当言语中表露出来后,方方继父也反唇相讥,认为方方妈妈没有很好解决方方接纳自己的问题。家庭矛盾随之而来,家庭的和谐氛围荡然无存。
    对于重组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一些重组家庭里,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慎重考虑亲子关系,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往往会产生新的家庭矛盾焦点。
    六是在隔代教育家庭里,因为与老人关系处理不好,为夫妻关系出现埋下隐患,继而影响亲子关系。
    案例:五岁的小童,生活在一个隔代教育家庭里。爷爷和奶奶都已经
    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小童的妈妈和婆婆关系相处的并不是很好,经常会为鸡毛蒜皮点的家庭琐事而产生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恰在小童的教育方面。看到妻子对母亲的不恭敬,不孝顺,小童爸爸是看在眼里,气在心上,虽然也曾经私下里和妻子沟通过,但是效果甚微,时间长了,小童的爸爸便在心里对妻子产生了怨气和指责,再看小童妈妈,也因夫妻关系的裂痕而消极面对公婆。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两代人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冲突便明了化了,而小童妈教育小童的心态和方法上有时会出现偏激现象,比如严禁小童和爷爷、奶奶接近,不准要爷爷、奶奶给买的玩具,不准吃爷爷、奶奶给买的零食等。
    隔代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庭,如何解决好年轻父母与老人的关系,如何解决老人与儿女和谐相处问题,是妥善解决隔代教育的关键。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课题,需要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推广和普及,只有让两代人都掌握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内涵,相互尊重和包容,才会让家庭和谐完美。
    第二部分:夫妻家庭教育分歧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夫妻家庭教育分歧现象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夫妻做为家庭的主体,他们的婚姻观念,他们的情感意识,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他们从各自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思维习惯和对家庭的态度等都会影响着婚姻的质量,而这一切,将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很多夫妻由于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忽略孩子成长的最佳敏感期,把本应该最容易引导和辅助孩子建立的良好习惯和最佳兴趣培养期错失。同时由于夫妻观念的分歧,必然带来行为上的极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榜样作用,负面的榜样往往会让孩子破坏好习惯的建立。
    下面就从几方面分析一下夫妻家庭教育分歧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一是夫妻家庭教育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会导致孩子具有双面型人格。
    通过对一些儿童的观察,发现很多孩子单独和父亲或者母亲相处时,往往很听话,情绪也不错,可是一旦孩子和父母同时在一起时,问题便接踵而来,要么任性,要么不听话,甚至有无理的要求等,这让人很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过大量的对比发现,原来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冲突。这并不难理解,在当今中国家庭中,母亲教育还占绝对的主流,很多母亲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在母亲教育中常见的教育以保姆式的教育为主,我们俗称“老母鸡”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把孩子的生活和能力的培养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是忽略了对孩子独立的自我服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不管内容是否科学,不管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不管孩子是否接受,不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皆以主观给予为主。而对于父亲们来讲,由于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粗放式的,“大男子主义”式的家庭教育,这种思想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教育和引导的细节关注。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再回头看第一部分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个别孩子在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矛盾交织中已经出现双面型人格,既有温和阳光、聪明活泼的一面,同时又有情绪不稳定、粗暴任性、自私冷漠的一面。这种双面型人格对以后的健康成长、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事业等会埋下隐患。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所有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 国内冬夏令营
  • 国际游学
  • 周末活动
  • 亲子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