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中用”比“中看”更重要

广东萝卜库夏令营

生活服务、医疗等等,各种影视作品无论正面也好、负面也罢,都在提醒着大众,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像个人”。

    从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上看,各种机器人不断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服务、医疗等等,各种影视作品无论正面也好、负面也罢,都在提醒着大众,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像个人”。
    今年上映的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Bigmax——“大白”着实让人们疯狂了一次,不断刷新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喜爱程度。
    过往电影中也不乏长相呆萌的机器人,为什么“大白”却如此深入人心?其实,呆萌的外表是一方面,“大白”较之前很多机器人更加的智能。对主人健康状况的关心,对主人失去哥哥之后的安慰,在拯救主人舍弃自己时的坚决,为自己最终能够归来而藏匿芯片时的心眼儿……
    在刚刚落幕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日本大阪大学享有“现代机器人教父”之称的石黑浩教授带来他的得意作品:一位名叫Genminoid的美女机器人。一头乌黑长发、细腻皮肤、精致面孔、柔软的硅胶皮肤、65种不同的表情、真人一样的发声、对话、唱歌……在外表上Genminoid已经与人类基本无异。
    长成一个美人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毋庸置疑。然而在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论坛上,人工智能专家们却纷纷表示,机器人的“内在美”——智商更重要,这也是“大白”只能出现在电影里的原因。
    ▋智商只能通过电脑模拟人脑
    就现在人类的科技发展情况来看,机器人的智商只能通过电脑模拟人脑,“机器人在收到指令后,通过算法的叠加进行工作、运转,如果超出了其指令范围,那么机器人就不能进行判断,进而无法响应、停止工作。”新松集团软件负责人赵彬告诉记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命令一个机器人“坐下”,按之前设定好的制式机器人可能会将双腿弯曲,以响应“坐”的命令,这与人类的行动大致相同;但是如果命令机器人“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坐”的命令,机器人可以通过算法、制式响应,但是在判断“舒服的位置”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何为“舒服”?这点并不能用程序、算法去进行判定,毕竟不同的人对舒服的感觉有不同的定义,假设我们为机器人设定一个“舒服”的定义,一旦没有符合定义要求的命令,机器人还是无法响应。
    记者在大会上见到了许许多多可以和人们“对话”的机器人:能够响应人们对它的问候,一些简单的例如你多大了、你多高等这样的对话,但如果你要问它今天你要做什么等需要自主思维判断的问题时,或许它会请你再说一遍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在机器人发展到如今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确实作出了很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在制造业方面,机械臂的大量引入在减少了人力物力的同时提供了人类所不能达到的精度和重复度;在医学方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外科手术的“第三只手”具有创口小、精度高、功能全面等特点,也正在逐渐地渗透到日常的医疗过程中。
    但是我们仍需看到,无指令下的机械臂并不会自主工作,任何自动功能都是基于人类提前设定的程序而运行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运转也是基于在操作台的手操才能进行精准的治疗,而非全自动。
    机器人在很多方面都能对人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充,但也仅仅是补充,并不能替代人类,用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智商是硬伤。
    当然,在落幕不久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也对人工智能方向提出了新的可能。
    “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王天然说,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将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后脑”,提高其智能水平。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人造肌肉等组成机器人,制成所谓“软体机器人”,将带来机器人领域的革命。与脑科学结合,可以使机器人的一些行为直接受控于人。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将产生类生命机器人。
    ▋机器人与人类的融合
    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地机器人,到高端生产线上的工业机械手臂,机器人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公众的生活当中,“机器人制造”在很多情况下正如“中国制造”一样的普遍。
    在机器人大量应用在制造业的同时,也逐渐渗入、融合到了一些其他领域,如服务业、医疗保健、农业、食品工业、基础设施、灾难救助、建设行业等等。
    在刚刚落幕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企业都强调了一个概念——机器人与人类的融合。
    IEEE自动化与机器人学会主席在本次大会上作了题为《机器人技术:科学与工程的融合》的演讲。他表示,机器人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实现了智能与工程的融合。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与人类进行互动,智能机器人必须要处理持续的观念和行动,需要控制触动器与感应器,整合知识,处理不确定性以做决策等等。目前,工程学专家和神经学专家建立了很好的理论和模型,能够相互补充,促进彼此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系统进行很好的控制、感知,让机器人学习如何与人类互动,这就是把科学和工程在机器人身上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但“遗憾”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趋势,在现今的科技发展程度下,机器人并不具备独立的思维、判定能力。
    “人类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劳动,并不是要把自己排除在外。”王天然表示,在飞机和造船等许多制造业中,部件都是由高度自动化的精密设备加工,但是飞机装配、船舶焊接等工作还主要靠人工,缺乏灵活的设备协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许多手工劳作,现在的机器人还没法胜任。由于机器人在线感知能力远低于人,无法接收抽象命令,无法与人高效交流,再加上缺乏适当的安全机制,使得机器人仍然是游离于人之外的机械物体。未来的人机合作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案,能与人合作的机器人是理想的作业装备,机器人要想很好地服务于人,必须与人融为一体。而与人共融的程度,将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在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专家也在警惕“膨胀”。王天然说,中国机器人的自给产能虽有所增长,但所占份额很小。中国的机器人应用也极不平衡,地域上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应用上大多是在汽车和电子行业。
    王天然认为,“与人共融”也是目前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障碍,也将是中国的机会。“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本次大会聚齐了机器人行业“四巨头”——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在总体规模上看,他们至少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60%。注册超过4000家的中国机器人企业更显“势单力薄”。
    在相关产业上看,仅以医用机器人产业为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现今医疗领域内最为先进的胸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以其精度高、创面小、恢复期短等特点在外科手术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动辄八位数,而我国只能依靠进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高长青在本届大会上指出,手术技术、经验上,我国医生的能力与西方不相伯仲,但是就医疗器材本身的发展却与西方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重大器材只能从外国进口,“尽管一些医院、研究所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如积水潭医院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先进,但是现阶段仍难改西方设备占主导的情况”。
    本次大会携国内首台“七轴机械臂”出展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指出,中国机器人在某些领域确实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但是在总体上看却仍受制于人。我国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机器人的总体发展状况同很多产业一样存在着持续同质化低端扩张的情况:在低端市场竞争异常惨烈,而在高端领域却依旧被西方所占据,若仍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的未来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的结局。
    专家分析,国产机器人厂商必须从客户的应用需求入手。从长远来看,发展机器人必须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才能打破“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局面。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所有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 国内冬夏令营
  • 国际游学
  • 周末活动
  • 亲子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