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思想力夏令营

父母是孩子道德的导师,一定要谨言慎行,生活中敢于担当、善于自省,而不是把所有错误推到伴侣、父母、孩子、邻居等人身上,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父母的思维不仅决定着自己的心态与命运,还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原生家庭(指个体出生与成长的家庭)中,孩子所继承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思维方式:家人的思维方式会通过心理暗示“遗传”给孩子。父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积极父母vs消极父母
    对家庭,有人抱着“凑合过”的心态,有人则想着“好好经营我的家”;对孩子,有人觉得“学习不好将来没出息”,有人却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前者是消极的思维方式,后者是积极乐观的信念,两者传达给孩子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截然不同。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效仿父母消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对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好的影响;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动辄怨天尤人,凡事总往坏处想,会“偷走”孩子积极的心态。
    自信父母vs自卑父母
    家长常会担心,自己经济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其实,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和价值观与成人不同,他们并不在乎自己家穷不穷、有没有地位。相反,父母心虚、不自信、觉得丢脸,才真正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所以不论如何,家长首先要挺起腰杆。其次,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教他懂得珍惜,了解父母的爱。同时,父母要明白,让孩子拥有丰富的情感,内心才会更富足。这才是自信的来源。
    敢于担当vs推卸责任
    对待家庭纠纷,有些父母总会下意识地推卸责任,有人则会从自身找原因;对待调皮的孩子,有人觉得“没救了”,有人却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这两种思维方式对孩子为人处世影响很大。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其中,5岁左右的孩子属于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阶段,开始明白“担当自己的责任”,但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责任以及责任的寓意等。假如这个时期家长教育不当,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喜欢推卸责任,影响社交。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所有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 国内冬夏令营
  • 国际游学
  • 周末活动
  • 亲子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