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

北大心航线夏令营

心理学一般会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与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会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会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与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会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博雅心航线>>>
    为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各种问题,孩子们会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思索与判断,也体现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与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基础上,将对事物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个别事物上去。
    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博雅心航线>>>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所有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 国内冬夏令营
  • 国际游学
  • 周末活动
  • 亲子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