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希望自我成长,有意愿
在校中学生
10-18希望自我成长,有意愿
12-18岁希望自我成长、提升
10-18希望自我成长,有意愿
12-18希望提高演讲能力,以
选择线路
电话报名
网上报名
总部中心联系您
付款(预报名费)
等待入营通知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营地地址:
大东海基地:浦东新区书院镇桃园路58号
柘林基地:奉贤区柘林镇沪杭公路3379号
作者:复启教育夏令营来源:复启教育发布时间:2016-06-08
孩子并不是在生病期间才需要父母的关照,平时健康的时候也特别渴望亲子交流。家长需多关心健康中的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误区1:拿“去医院”吓唬孩子。
上海复启教育夏令营认为在患病时期,医院是孩子产生体肤之痛的地方,所以孩子通常都对医院有敬畏之感。假如孩子患病是由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致使的,例如随意吃脏东西、天凉不愿意加衣服或许做风险、剧烈的运动等等,家长能够提示孩子,假如出现以上状况,就得“去医院”,这是对孩子进行因果关系的健康教育。
误区2:对“病中的孩子”关怀多,对“健康中的孩子”关怀少。
孩子并不是在患病时期才需求爸爸妈妈的照顾,平常健康的时分也特别希望亲子沟通。家长需多关怀健康中的孩子,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复旦大学夏令营了解到医学和心思学研讨发现,现代人的许多身体疾病都是由不良的心思健康状况转化而来的,例如一些孩子呈现不明缘由的吐逆、腹泻、便秘等等,并不是体质因素构成的,而与心思压抑密切相关,比如日子在缺少亲人关怀的家庭环境中,或许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许遇到具有伤害性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不光也许致使身体健康呈现问题,还有也许影响孩子活跃性情的构成。
误区3:“生病”完全是一件坏事。
一般情况下,年轻父母会把孩子生病看成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不但折磨孩子的身体,还折磨父母的心态和精力,的确如此。但如果父母转变一下心态,变得更加从容一些,孩子获得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智成长。
误区4:把“生病”看成“健康”的反义词。
健康和生病都是孩子的亲身体验,他们是怎样理解这两个现象和概念的呢?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孩子“什么是健康”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反面的,例如“健康就是不生病”、“健康就是不打针”、“健康就是不咳嗽”等等,因此,孩子的健康概念比较狭窄:只知道身体健康,不知道心理健康;健康就是不打针,所以打预防针也是疾病;健康就是不咳嗽,所以被水呛得咳嗽也是疾病。这种结果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警告他们以后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在健康的时候主动提醒他们这就是健康。所以,孩子没有机会从正面认识和主动感受健康,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
误区5:要了"身体健康",丢了"心理健康"。
初为父母,孩子一病,容易显得手忙脚乱。虽然孩子不会对爸爸妈妈的话条分缕析,但是他们特别善于解读父母的情绪和家庭的氛围。所以,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要主动训练自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调整出冷静和理性的状态,该检查就检查,该住院就住院,不把孩子的病耽误了;同时也要注意把焦虑和紧张掩藏在心里,不让孩子受这种情绪的感染,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阅读上一篇:3个青少年教育好时机
阅读上一篇:怎样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